第二百七十九章 木兵人
书迷正在阅读:白莲替身他人设崩了[穿书]、始乱终弃了太子以后、诱逃(高H 1v1)、甜妻若水、离婚后,妈咪马甲飒爆了、融爷的仙妻光芒万丈、抱错假少爷团宠而不自知(穿书)、超级战医、花心男主的备胎我不当了(重生)、一不小心攻略了起点渣男(穿越)
在众人的围观之下,李孟羲趴在地上,左手按着旗面,右手拿着碳块,从旗面左上角开始,碳块儿左拐右转,眨眼之间,一个空心点的轮廓出来了。 然后,线条又勾勒出一横,再是,一撇,一捺,然后到旗面的右半部分,左一短竖,右边一竖钩。 一个硕大的宋体刘字,一气呵成。 汉代造纸技术刚刚成熟,依托纸质纸张的软笔书法,方兴未艾,而李孟羲来自各类书法成型千百年后的未来,可以说,李孟羲曾经胡乱练了一些的书法,在这个时代,已足够惊艳。 围观的众人看李孟羲拿碳就那么三两下一画,就写出了一个方棱四正的漂亮的字,有的人认不出字是什么,但只看字体的漂亮程度,就多生不明觉厉之感。 众人啧啧称奇,对李孟羲更加佩服起来。 看,人家写的字多快,多好,不愧是有本事的人。 然后,要在木匠营的旗子上写东西了,李孟羲稍一思考,决定模仿镰锤旗,把斧头和锯子以交叉的形状画下来。 旗面上的图案,要求是简明扼要,高度概括。 因此,李孟羲用了最简单的线条画了斧头,画锯子的时候,特意把锯齿放大,放大的很明显,使人一眼就看出是锯子。 锯子的外形,大致是一个中间有一竖杠的长方形,左边是锯刃,中间是支撑的木杆,右侧是绞成一股的麻绳,麻绳中间,插了一个小木棍,在锯子简单的构造中,麻绳上插着的小棍,是最巧妙的地方了,木棍可以通过绞紧或方松麻绳,来调控木锯边框结构的松紧,从而控制锯刃的松紧。 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伟大的,李孟羲经常这么感慨。 旗面上,李孟羲用双绞线麻绳代替麻绳,一想起要是缝的时候,双绞线缝着太麻烦了,李孟羲索性把双绞线涂成黑色的。 画完之后,一把斧子和一把拉长的锯子交叉的结构,占据了旗面约三分之二。 李孟羲打眼一扫,觉得还算满意。 然后,在余下的空白位置,李孟羲用碳块写了一个“匠营”两个字。 随后,是医师营的药葫芦,药葫芦就更好画了,李孟羲一笔画成,而且药葫芦是以四十五度稍斜着画的,相比呆板的竖着,斜着显得更生动,且省地方。 在写医生营营号的时候,李孟羲突然福如心至,手指一动,在旗帜下半部,写下了“回天”二字,回天营,日后便是医师营的番号。 最后,李孟羲给自己写营旗的时候,只写了两个简单的“神机”二字。 写完了,李孟羲拍了拍膝盖上的灰土,爬了起来。 “好了,就照这个缝吧。嗯……不用一针一针的缝,把布条剪成细条,缝到字上就好。”李孟羲很为部下考虑,要是一针一针用线把字给缝满,那要花费的时间,可太久了。 “还有,在帅旗上,字用黑的缝,这个药葫芦,就用青布缝,其余的,自己看着吧。”李孟羲跟绣娘柳氏交待着。 汉朝军服和军旗的红黑配色,李孟羲认为很厚重霸气,刘备的帅旗是红底,用黑字搭配最好。 听李孟羲交代完,柳氏觉得,缝这些字,用不了多少时间。 本来,柳氏还以为字是得跟以前给达官贵人缝衣服上图样一样,得一针一针的绣,柳氏本以为旗子也这样秀,没想到,军师却说,越省事越好。 柳氏顿时就觉得,干活从没有像如今这样轻快过。 以前给人干活,主家丝毫不顾她们这些绣娘劳累与否,变着花样折腾,一个线头绣不好,就要返工重做,遇到不好说话的主家,要拿到工钱,少不了各种刁难。 哪里像现在这样,虽说,没多少工钱,就几斤粮食而已,但是上官还亲自说,越省事越好,能不麻烦就不麻烦。 柳氏回去,开始拿着各种布块比对颜色,一双巧手比对着字样,把布剪成特定的各种布条,显然就是各种笔划的形状。 然后,柳氏就拿着针线,开始缝制旗面。 虽然,李孟羲说,越省事越好,可李孟羲越这么说,柳氏觉得,越应该缝的结实一点。 投桃报李,柳氏虽然是一届妇人,这道理她同样懂得。 柳氏穿好针线,拿着绣花针,一针一针密密缝了起来。 与此同时,李孟羲有了新的思路,正跟鲁犁商量。 起因是,李孟羲还想去找地方挖黄泥,然后捏泥人,鲁犁多嘴问了一句,挖泥是做啥的,李孟羲说捏泥人,排兵布阵。 话中李孟羲提到了,说泥人不好捏,泥太软,捏好一放就变形。 “营正,不用泥,要不俺用木头给你刻成不成?” 扛着锛子的李孟羲不由停下脚步,惊讶的看着鲁犁,“你要早说,我就不玩儿泥巴了。” 李孟羲幽幽说到。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,思考能力也是有限的,就比如李孟羲,他当日想到了用泥巴来捏兵人,思路却偏偏走进了死胡同,想到了泥巴能用来做兵人,却没想到土头一样可以刻兵人。 什么叫智慧成果,鲁犁提出能用木头刻兵人,这就叫智慧成果。 “走,鲁犁,跟我去拿粮。” “啊?”鲁犁一时没反应过来。 木匠营的规矩,谁能想到什么改进技术的方法,就有奖励。 就比如两天前,有木匠提议,门板放车上,太挤了,是不是可以把门板锯开,然后再放车上,就这一条提议,鲁犁汇报给李孟羲时,李孟羲同样赏了那名木匠一斤粮食。 木板,是李孟羲发明的承载机床的载体,是为了节省人力而发明的。 木匠们加工木头而时候,地面不平,木头放在地上刨着很不舒服,于是李孟羲就想到,用门板来充当工作台。 有了门板,方木放在门板上刨木头的时候,的确平了,可木头会滑动,此时需要一个人扶着,才好刨。 于是当时李孟羲想到,在门板上钉上一些挡板,可以抵着方木,防止滑动。 可前后不会滑动了,还会左右晃。 当时集思广益之下,有木匠提出了,可以用锲形的夹子来夹木头,于是,至此,固定木头结构的装置成熟了。 一扇门板上,最多可以钉上四个锲形的夹子,可供四个人同时进行木头的刨制工作,不需要人扶了,节省了一半人力。